有看過《愛・誘・罪》嗎?電影開場在兩戰之間的一座英國莊園,James McAvoy用美國Royal牌打字機寫道歉信給Keira Knightley,卻因拿錯另一封信而鑄成悲劇。那台機器一身漆黑溫潤,造工仔細,穩如盤石,一敲一擊,彷彿可以寫盡世間人情物事,讓人愛不惜手。那時就想,打字機難道是西方的專利嗎?
商用打字機在19世紀末的歐美開始流行,方便書寫便條、書信、電報及各種書刊文件,有利資訊流通,對工商業發展也有幫助。這項發明在百多年前的中國惹起激烈爭論,中文不像英文,不是表音文字,並非由字母構成,每個漢字都有不一樣的形態,如果要生產一台中文打字機,那豈不是要配備成千上萬個按鍵?
然而由美國傳教士Devello Sheffield於19世紀末構思的早期中文打字機,卻連一個按鍵都沒有。今天回看,它更像個羅庚,根據字的常用程度,將超過4,500顆字粒鋪滿在羅庚的四個版塊上。打字員轉動羅庚,挑選所需字粒,即能印在紙上。
Sheffield的設計沒有投產,但它嘗試為廣大繁多的中文字歸納出一些使用習慣。一直至1920年代,由上海商務印書局的「改良舒式華文打字機」面世後,快速書寫漢字的小型機器才真正入屋。「舒式」是中國第一部大量生產並廣泛應用的打字機,取名自書局的工程師舒震東之姓,而相信用家也會覺得它舒適無比:廣告以「新式辦公室中必備之繕寫工具」招徠,標榜每小時能書寫超過二千個字。只要移動手桿選字,長方形字盤上的字粒便會被微型手臂夾起,擊打在紙上。還非常個人化,可調動或增減字粒以符合行業對用字的需求。
但想深一層,這些所謂打字機不外乎由兩部分組成:檢字盤與印刷機。運作上不需要按鍵,與其說是「打字」,不如說是「找字」。其實在中文打字機的歷史上,的確曾經出現過貼近西式結構,帶有按鍵的打字機,那就關乎另一重要人物——民國文學家林語堂。下回再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