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必有癡,而後有成。在逐筆逐劃細看中文字的人的眼裡,大概夢想和文字,都是一筆一劃建構出來的,一樣美好,值得窮畢生追求。
解構文字的不同元素,例如筆順、形態,並以一套規則去歸類,建立查找文字的索引,是為檢字。
民國年代,有學者嘗試以「十字𠝹豆腐」的方法將字分開四格,把筆劃分為十類,以數字0至9表示,例如「我」字,左上為撇(2)、右上為點(4)、左下的「扌」及「戈」皆為一筆穿插兩筆的結構(5),便得出2455這串號碼。胡適曾為這「四角號碼法」創作一首歌訣,方便入腦:
一橫二垂三點捺
點下帶橫變零頭
叉四插五方塊六
七角八八小是九
為浩瀚的中文字庫建立便捷有效的檢索系統,一直是學者面對的難題。挑戰這項不可能任務的人,還有林語堂。他學貫中西,興趣涉獵文學及科學,更自言「對華文打字機及華文檢字問題⋯⋯經過五十年的思考,並傾家蕩產為之」,最終走出自己的一條路。
林語堂發明的,亦是將文字分割的檢字法。他把字只分上下兩部分,但將筆劃精心歸出更多類別,分類更細緻,檢字更準確。規則只有一條,就是先取左上、後取右下的筆劃,對應36個上碼(例如丅、⺮、扌)及28個下碼(例如㐅、阝、心)。他以這種「上下檢字法」為基礎,設計出首部有按鍵、可打直行的中文打字機。
這部打字機有七十多個按鍵,一按,內裡藏着的宇宙便啟動起來:六個滾筒隨即運轉,每個滾軸又附有六個小滾筒,每個小滾筒又是一個八面體,每面皆嵌着28粒鉛字。根據上下碼的複合轉動,系統會篩選出候選字,只要透過機身的小視窗(林稱之為Magic viewer)就能看見,最後按鍵盤最低的1至8對應數字,鉛字便會印在紙上。
1946年,林語堂以「人人可用、不學而能之唯一華文打字機」宣傳他的發明,讓世界首次見識到設鍵盤的華文打字機,起名「明快」——明易快捷,只按三鍵,書字七千。美國報章將之形容為「戰勝中文符號的新打字機」。
明快打字機有改變當時快速書寫中文的習慣嗎?沒有。林語堂花費12萬美元請工程師研發機器,然而由於估計造價高昂,加上正值中國內戰,時局不穩,故設計從未量產,他甚至因而負債,瀕臨破產。
然而林語堂的「魔術眼」讓我們看見了另一種可能性,打破了時人認為中文打字機不可能有鍵盤的想法。更重要是,他成為了先行者,在電腦及輸入法問世之前,便確立拆碼、輸入、選字這一套邏輯程序。今天在電子產品上常用的輸入法,多少都依照這套順序而行。
對於所花的心血,林語堂曾在自傳中如是說:「因為沒人做,所以我來做。我不好落人窠臼,如已有人做了,我便萬不肯做。以前研究漢字索引,編英文教科書,近來研究打字機,也都是看別人不做,或做不好,故自出機杼興趣勃然去做而已。此外還有什麽理由?」
人必有癡,而後有成。在逐筆逐劃細看中文字的人的眼裡,大概夢想和文字,都是一筆一劃建構出來的,一樣美好,值得窮畢生追求。